Copyright ? 武漢夫唯科技有限公司 ICP備案號鄂ICP備2022016574號-2
崇陽縣路口鎮柳林村位于金沙風景區,這里漫山遍野都是楠竹。當地人靠山吃山,祖祖輩輩都是靠做篾匠的手藝人。歲月流逝,如今做篾匠的手藝人越來越少。然而,“老篾匠”王立保一刻也沒有放下陪伴他幾十年的“老伙計”,堅守著那千百年來縈繞在指尖上的人間煙火氣。
通訊員在路口鎮柳林村七組黃荊川的竹山上見到王立保時,身手矯健的他正在巡山找竹,根本看不出他已是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。不大一會,王立保就尋找到合適的竹材。
“找原料要找帶白皮的竹子,不帶白皮的就還沒老。這種帶白皮的竹子做竹床就不容易變形,青皮的容易變形,不耐用。這個竹子起碼有五年了,非常合適。”路口鎮柳林村村民王立保向記者介紹說。選好竹子后,王立保手起刀落,一根竹子就應聲倒地,把多余的枝杈削掉,他扛起十幾米長的竹子就下山了。
選材、測量、打點,做好準備工作后,王立保拿出了自己的工具箱,開始制作竹床。
“我今年七十多歲了,這套工具跟了我快四十年了,以前都是我謀生的家當,是我幾十年的老伙計了。”王立保感慨地說。
王立保今年71歲,是十里八鄉人盡皆知的“王篾匠”,從十幾歲起就跟著村里的長輩們學手藝,練就了扎實的篾活基本功,砍、鋸、切、撬、剖、削、拉、編、織等工序樣樣精通,做出的竹床、竹椅美觀舒適、經久耐用,在業界頗有名氣。
只見他拿起鋸好的竹筒左看右瞄,靈巧的雙手找準點位,拿著木槌和砍刀,打出了關鍵的洞眼。大體的支架和洞眼準備好后,王立保燒起了一堆火,把準備好的支架放到火上烤了起來,扳彎竹床腿后,開始組裝竹床的框架,大半天的時間,一張竹床才完成三分之一。
“從山上砍竹子下來到制作成品,像我這樣手腳快的也要做一天半左右,手腳慢的要兩天左右。”言語間,王立保制作的竹床腿已初具雛形。
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村里平均兩三戶就有一位篾匠,農閑時就開始做竹制品掙錢。后來,隨著時代的發展,竹制品逐漸被塑料、金屬產品所取代,柳林村的篾匠們,開始“失業”了。
“原來柳林村各個組里都有人做,現在都沒什么人做了,只有我們組還有兩個老人堅持在做。現在要這些老物件的顧客也比較少,家里也沒地方放。”說起這些,王立保的話語里難掩一絲失落。
迫于生計,王立保開始“轉行”,種地、養豬、養蜂、打零工……但他的篾匠手藝卻一刻也沒落下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,一名當記者的鄰居將王立保手工制作竹床的視頻傳上網,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。2022年他的竹器開始“觸網”,打通了線上銷售。
“前年銷了二十幾張竹床,去年銷了十幾張,外縣、外省的都有。”說起網上售賣的事,王立保的臉上掛滿了開心地笑容。
“竹刀拿得起,不怕沒柴米。”村里流傳至今的這句話,是老篾匠們曾經“光輝歲月”的寫照。如今,王立保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人學習這門手藝,把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。
“我現在就是擔心等我們組里兩個老人都不在了,這門手藝就沒人會做了。”王立保說,只要自己的身體還好,他就會堅持做下去,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絕不能丟。
文章轉自湖北日報客戶端訊(通訊員鄒輝 胡衛俊 金文峰)
編審:熊曉輝